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賓漢 - 1959

1959 年電影海報版本之一

前兩年我個人人生進入低潮遭受陷害使得心情起伏甚劇,健康狀況也受到心裡的影響,2013 年稍有點好轉,此時回憶《賓漢》(Ben-Hur) 這部電影劇情別有一番感受,想要趁著這時來撰寫我對這部電影的心得。

之前在翻譯電影配樂史裡有一段文章內容如下

一部成功的電影就像一座完美的中世紀的哥德式大教堂,劇情、剪輯、佈景、音樂、演技等,每個細節都是值得品味令人讚賞不已的藝術品,就像過去的《迷魂記》(Vertigo)、《教父》(The Godfather)、《狂沙十萬里》(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唐人街》(Chinatown)。

我常想起哪幾部電影符合以上的敘述?《賓漢》(Ben-Hur) 這部 1959 年超時代觀念的鉅作一直在我心裡的符合名單裡,因為《賓漢》在許多方面都是屬於影壇的創舉。

首先,《賓漢》的劇本並不是像《十誡》、《凱撒傳》、《暴君焚城錄》、《參孫與達麗拉》屬於有憑有據的歷史故事或聖經章節,而是根據 19 世紀警世宗教小說改編。

1901 年舞台劇 Ben-Hur 的海報
1880 年正值美國快速工業化的時期,伴隨財閥崛起而來的是貧富不均、失業、都市髒亂、暴力等新興社會問題,也是美國史上最有名的搶匪 Jesse James (1847~1882) 橫行中西部的年代,生長在同時代的馬克吐溫 (1835~1910) 形容此時:

表面繁華,掩蓋著腐敗、道德淪喪以及其他潛在的危機。

 就在這樣的年代背景下 Lew Wallace (1827~1905) 寫了一本暢銷宗教小說 Ben-Hur : A Tale of Christ ,《賓漢》(Ben-Hur) 正是根據這部小說改編的電影:

故事背景是耶穌誕生前後年間羅馬帝國統治的希伯來地區,一個猶太貴族之子 Ben-Hur 因不願擔任羅馬人眼線而遭童年玩伴羅馬帝國長官 Messala 陷害貶為戰船奴隸,Ben-Hur 每天所能做的就是計算日期,只求有一天讓他活命取得對 Messala 復仇的機會,某次海戰雙方全軍覆沒,Ben-Hur 卻因緣救了事先就暗欣賞他的戰船司令官 Arrius 回到羅馬之後得以平反,Ben-Hur 從賤民一下取得羅馬帝國公民,Ben-Hur 重獲自由後以過人的馭車術征服了羅馬各馬車賽,成為上層貴族的知名人物,最後 Ben-Hur 有機會參加羅馬城的公開馬車賽和昔日陷害他的 Messala 狹路相逢,恨意沖天的 Ben-Hur 果然如願和 Messala 一戰並見到對方慘死輪下,見到怨恨數十年的敵人嚥下最後一口氣的 Ben-Hur 卻頓時失去了人生目標!

回想起罹患痲瘋病遭隔離的母親和妹妹,醞釀多年仇恨的 Ben-Hur 即使在 Messala 死後仍有不甘,不知不覺 Ben-Hur 心裡只剩下了無窮無盡的仇恨了,私下信奉地下基督教的妻子 Esther 責備他無法從仇恨裡走出來,直到有一天 Ben-Hur 親眼看到一個即將遭釘死的青年,定睛一看,竟然是他身為奴隸期間經過打石場饑渴至極時給他一瓢水喝的那一位,Ben-Hur 跟著去目睹了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過程,固執的 Ben-Hur 心裡的仇恨到了此時才轉為寬恕。


left : Charlton Heston, middle: Jack Hawkins
我多次說過 1950 年代是美國電影預算的黃金期,大規模、大場面、大明星、大銀幕的古羅馬電影的流行的年代,各電影公司互相較勁 1952 年 MGM 製片人 Sam Zimbalist (1904~1958) 就提出要重拍 1925 年《賓漢》(Ben-Hur) 的方案,礙於預算及選角等問題拖延多年,一直到 1956 年MGM 驚見對手 Paramount 公司拍出了預算和動員人力都創古羅馬電影新高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之後,MGM 才決定要將延宕多年的《賓漢》(Ben-Hur) 方案付諸實現,導演人選也確定為曾經擔任 1925 年版《賓漢》助理導演的 William Wyler (1902~1981),William Wyler 原名 Wilhelm Weiller 是在德國出生的猶太人,一次世界大戰後就隨家庭離開德國輾轉兩年到 1923 年抵達 Los Angeles。

Paramount 公司的《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絕大多數動用美國資源在本土拍攝,MGM 拍攝《賓漢》(Ben-Hur) 卻有完全不同的考量,他們決定把拍攝場地直接搬到羅馬帝國古蹟最多的義大利,原因是二戰後義大利政府管制外匯導致 MGM 在義大利賺取票房後無法將金錢匯出,最好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在義大利直接用掉!因此能夠在地化的資源就儘量在地化,也給了義大利電影界學習機會,例如 60 年代末成名「通心粉導演」Sergio Leone 就在這部片裡擔任助理導演,前不久去世的男星「裘林諾傑馬」Guiliano Gemma 當時年僅 21 歲只能軋個臨時演員。

Haya Harareet
《賓漢》是一部以中東希伯來地區為景的電影,全片在義大利拍攝,站在 MGM 的立場從美國帶過去的資源愈少愈好,製片人Sam Zimbalist 和導演 William Wyler 經過數年的選角,最重要的 Ben-Hur 一角原定人選 Burt Lancaster, Paul Newman  都放棄演出後才決定改由對手作品《十誡》的男主角  Charlton Heston 接手,反而是積極爭取的 Kirk Douglas 不受青睞,Kirk 一年後轉向爭取到風格類似的《萬夫莫敵》演出機會。反之原先屬意 Kirk 飾演的反派角色 Messala 由於 Kirk 認為不利於個人形象不願接手,只好找英國演員 Stephen Boyd 接手,看到這裡只覺得可惜,如果 Kirk Douglas 接手的話,那一場傳世近 60 年的馬車賽將更具有話題性。

William Wyler 另外指名演技精湛舞台劇出身的英國演員 Jack Hawkins 來演出戰船官 Arrius,除了這三個人之外 MGM 再從美國帶去三個美國演員 Sam Jaffe, Martha Scott, Cathy O'Donnell 演 Ben-Hur 身邊的家管, 母親, 妹妹三人,除了這六個人英語系的演員之外,其他人全部在地化使用義大利、西班牙、中東演員,例如飾演 Ben-Hur 妻子 Esther 算是戲份相當重的角色,William Wyler 在報上看到一個黑髮黑眼的以色列女演員 Haya Harareet 直覺說 「就找她來演了!」

看到這裡,回想一下這部片裡選角或是看 IMDb Cast 名單,《賓漢》比起《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以及之前其他的古羅馬電影是否充滿聯合國色彩?當時 New York Times 站在美國的角度報導是:

全片動用 50000 個臨時演員,365 人有台詞,只有 45 人算是主要演員,其中只有 4 個美國人!  

《賓漢》首先將銀幕寬長比從 CinemaScope 技術普遍的 2.20:1 再拉寬到 1957 年才出現的 2.76:1 新技術,此舉最重要的目的是有利於全銀幕播映那場經典的馬車賽,不過接下來的 50 年也造成了對小戲院、家庭電視播放非常多的不便,1959 年沒有 90 年代才出現的動畫技術,片中兩場最經典的大戲:馬車賽以及海戰都必須純手工實物拍攝,先談海戰部份,製作團隊在羅馬當地找來歷史學家還原戰船內部,讓觀眾詳細看到戰鼓、船窗、腳鐐鎖、鐵窗等裝備以及位置,這一段即使在室內拍攝都顯得詳實逼真,有一場戰船相撞的戲也使用歷史學家還原的船模型作為工作,然後在室內水上模擬場景進行拍攝。


那一場經典馬車賽關係到 Ben-Hur 的復仇是否成功?稱得上是《賓漢》全場觀眾引頸所盼的戲目,也成了本片的精隨所在,拍得好不好就決定了全片的成敗。劇情方面一開始用 Messala 在輪軸上使用絞齒的作弊行為牽動全場觀眾的心,技術方面 Yakima Canutt 嚐試新的拍攝法那就是把攝影機直接搬上賽馬車,減少對白讓觀眾自己去感受馬車的速度和跑道的彎狹,Ben-Hur 險些震落馬車下又爬了回來,還有 Messala 跌落跑道被群馬採過等劇情,在 1959 年這已經是最寫實、暴力、殘酷的片段了!!!!



配樂方面,奧匈帝國出身的 Miklos Rozsa 親自考證羅馬時期的樂器和曲風花了8週為《賓漢》作出了稱得上是電影配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1959 年至今 Miklos Rozsa 為電影作的幾首名配樂如 Overture, Parade of the CariotheersMarcia Romana, Love Theme, Star of Bethlehem, Bread and circus March,The Mother's Love,The Rowing of The Galley Slaves, Arrius's Party都已成為傳世名曲,Miklos Rozsa 的音樂不輸 William Wyler 的影片已成為這部《賓漢》電影的另一張臉,這些在別地方提過不再重覆。

這一部由這麼多專家投入心血的作品上映後,果然在全美國造成轟動,MGM 靠本片淨獲利 2000 萬美元解救了財務問題,預算足夠而且精緻考究的《賓漢》稱得上是 50 年代末衰敗中的電影業一次強烈的迴光返照,MGM 認為要做這種電視無法引其項背的作品才是出路,導演 William Wyler 自己都說挽救了被電視打得奄奄一息的電影界,《賓漢》的成功原因甚多不可一語概之,MGM, William Wyler 卻給後續者做了簡單且錯誤的結論,導致 60 年代初接續拍攝了《埃及豔后》(Cleopatra) 的大型失敗案例不勝枚舉。

除了票房之外,《賓漢》這部數十國演員的聯合作品在 1959 年金像獎典禮上也大獲全勝,提名 12 項拿下創紀錄的 11 座獎項,「Ben-Hur」Charlton Heston 拿下最佳男主角獎。

如果《賓漢》只是一部復仇電影,那影片應該在馬車賽之後不久劃下句點,就像《刺激1995》讓觀眾的情緒得到紓解就夠了,實際上這是一本寓意深厚的宗教小說,而不是迎合觀眾的情緒,能夠讓 Messala 惡有惡報的到底是天命還是 Ben-Hur 自己?我認為這部片裡最關鍵的一個人物是賞識 Ben-Hur 的戰船司令官 Quintus Arrius,剛剛喪子的 Arrius 想網羅 Ben-Hur 當門下 Gladiator 未成,在海戰前可能自知不樂觀忽然要下屬放開 41 號戰犯 Ben-Hur 的腳鐐,鄰座奴隸問 Ben-Hur 為何司令官要解開你的腳鐐?Ben-Hur 也搖頭無法理解!

搖頭?卻是貴人相助的開始,此舉卻改變了 Ben-Hur, Quintus Arrius 兩人的一生,讓 Ben-Hur 有接下來的復仇機會,陷入絕境時原本強壯如 Ben-Hur 也變得像稻草枝一樣脆弱,後面的馭馬術可以靠自已 ,前面的「貴人」相助才是脫離脆弱的開始,這一段要長記在心,Messala 之死不是 Ben-Hur 靠自己復仇成功!而是週圍或許說是天命對 Messala 的懲罰!就 Ben-Hur 個人而言,要如何調適 post-Messala 的生活和心態才是正確,就如妻子 Esther 所言如果 Messala 死後 Ben-Hur 仍走不出仇恨?!那就等於在殘害自己了。

切記!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Nigel Davenport (1928~2013)


英國男演員 Nigel Davenport (1928~2013) 在 10 月 25 日辭世,Davenport 算是和 Robert Shaw, Christopher Plummer, Michael Caine 同一個世代的英國演員,但是 Nigel Davenport 線條粗曠長相類似 Lee Van Cleef,往往只能屈居第二三號男主角的位置,Davenport 演過《良相佐國》(A Man for all reason)、《皇家獵日》(The Royal Hunt of the sun)、《解碼謎情》(Sebastian)、《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 等電影。

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 1969 年他和 Michael Caine 合演的《亡命七金剛》(Play Dirty),這部片裡 Davenport 飾演戰場經驗豐富的小隊長和熟悉石油專業技術卻是戰場菜鳥的 Michael Caine 一起奉命執行爆破德軍油庫的工作,導演把兩人個性拍得對比太強烈了,加上引人入戲的劇本,我認為是 Nigel Davenport 最成功的演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