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B 級電影的歷史 - 50 年代

1954年 B movie "Monster From The Ocean Floor" 的海報

1948 年通過了一條反托辣斯條款,大型電影公司不得以通路要脅 B movie 獨立製作公司議價,此條款一出讓兩片聯映的制度陷入危機,通路商救急之道是用舊片替代 B movie 的位置,但此制度流行 20 年後還是在 1950  年代初終不敵潮流漸漸消失。

50 年代初另一個更致命的威脅是電視普及對電影票房的排擠,我套用 Gregory Peck 傳記上的一段說法:

20 世紀 50 年代早期風靡一時的電影受到電視劇的衝擊。人們坐在家中就可以舒服的欣賞喜劇、戲劇、智力競賽、新聞以及各種娛樂節目,且都免費,曾一度驅使觀眾花錢走進電影院的好萊塢不得不竭盡全力製作電視所不能之事:宏偉的場面、強大的演員陣容、高科技鉅片、全新的科技技術以及立體聲寬銀幕電影等,來和小小的黑白電視進行一番比拼。

即使如此,50 年代電影業規模還是明顯萎縮,有個統計數字是美國電影業在 1948 年賣出了  46 億張票,十年後到了 1958 年腰斬只剩下 20 億張票,當時的黑白電視畫質不佳,電影業者在 1954 年發明寬銀幕的 CinemaScope 以及 3-D 的技術以便和畫質不佳的黑白電視做市場區隔,兩者夾殺之下,低成本黑白片影質的 B movie 成為第一個被電視打敗的犧牲品,Republic Pictures 以及上一篇提到戰略上短視寄望 B-movie 小兵立大功的 RKO 公司這兩家都在 1957 年關門歇業劃下句點。


50 年代兩片聯映制度消失之後,對 B movie 的定義也有些改變,大致可定義為「低預算的電影,透過小型的通路商在部分區域上映」,1954 年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AIP) 公司在 B movie 最被看衰的時候逆勢成立,該公司專門把 B movie 做兩片聯映,主攻青少年市場。

回顧這段歷史,我真的非常佩服 AIP 老闆 Samuel Arkoff (1918~2001) 在 B movie 衰敗時準確地找出潛在市場所在,他的理論有以下幾點:

1. 一定要避開電視上隨處可見的西部片
2. 青少年花錢比較衝動
3. 青少年比成年人不在乎演員卡司
4. 片名要迎合青少年流行
5. 海報設計要鮮豔搶眼
6. 片長比八大電影產品短,約70分鐘即可

因此 AIP 專拍低預算的驚悚片和青少年為主題的電影,以 1957 年發行 Steven Spielberg 少年時最喜歡看的 I was a teenage Werewolf 為例花了 10 萬美元卻帶來超過 200 萬美元的票房。現在想起來這簡直就是 1970 年初 New Hollywood 觀念的始祖。

另一知名的 B movie 獨立製片人 Roger Corman 也在這時候進入市場專拍 B movie 最底層的電影進行低風險高報酬的賭注。

有個預算比較如下:1950 年平均一部電影的總預算是 100 萬美元,1953 年福斯公司拍攝第一部 CinemaScope 鉅觀電影《聖袍千秋》(The Robe) 花了420 萬美元,同一年最有名的驚悚片《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花了 63 萬,近代電影緒論裡還有人把《恐怖蠟像館》定義為 B movie,那 1954 年 Roger Corman 的驚悚片 Monster from The Ocean Floor 花了多少呢 ? 竟然只花了 12,000 美元在六天內拍攝完成,現在回頭看 IMDb 上他的電影評價都很低,但是他的貢獻就是提供更多演出機會,讓更多過氣演員以及二線演員獲得表演機會,也訓練出後來成名的導演和演員,例如 Francis Ford Coppola, John Cassavetes, Robert De Niro, Clint Eastwood, Jack Nicholson 等等。

1950年代冷戰帶來的焦慮讓 40 年代開始流行的驚悚片繼續扮演主流的角色,除了之前介紹過 Boris Karloff / Bela Lugosi / Frankenstein 系列之外,另一個主流是 Vincent Price 在 1953 年主演《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之後衍生的 B movie 驚悚片如 House of Usher, House of Haunted Hill, Bloodbath at the House of Death 等等。


身高 193公分,耶魯大學畢業的 Vincent Price (1911~1993) 出身教授世家,年輕時曾經到歐洲遊歷,他擁有好萊塢最頂端的學歷素養,私下也是一個古董收藏家以及美食家,他的外型不錯卻讓人印象不深,1940年代在 Universal 公司手下無法出名,演出超過 20 片卻只能在《羅蘭秘記》(Laura) 裡演個第二三號男配角,1953年他跳出巢臼主演《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裡嗜好收集蠟像的變態教授,1957年又演出另一部驚悚片 The Fly,這兩部代表作讓他往後40年他成了「普通/變態雙面人」的代表,影響了戰後出生的美國小孩,1984年 Michael Jackson Thrill 專輯裡的狂笑聲就指名要 Vincent Price 配音,1990年的《剪刀手愛德華》也幫年近80 歲的 Vincent Price 安排角色,可惜的是這時他身體欠佳刪減劇本後只有短暫露臉。

現在回顧 Vincent Price 的生涯很有趣,回顧他的歷史比大多數男星更精彩具戲劇性,1956 年他被導演 Cecil DeMille 邀請在耗資 1300 萬美元的鉅片《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 裡演出戲份不重的配角,男主角 Yul Brynner 薪資 60 萬美元,年輕一點的 Charlton Heston 25萬,這一年 Vincent Price 擔任 The Fly 男主角片酬只有 25,000 美元,當你驚訝差距之大時,別忘了他演的是低成本的 B movie。

把話題回到 1950 年代 B 級電影這件事,50 年代末期算是 B 級電影的轉型期,30, 40 年代定義的「低預算的電影,跟 A 級電影搭配」的定義和市場都不再出現, American International Pictures (AIP) 定義的「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低預算電影」漸漸取代 B 級電影的概念,為 60, 70 年代的 B 級電影黃金期埋下種子。



5 則留言:

小汪 提到...

Vincent Price 的星運不是很好,
一般大明星是不會去拍恐怖片的,
未成名前才有可能。

小汪 提到...

Vincent Price 的首部電影
Service de Luxe 是一部screwball喜劇
而且是跟大明星Constance Bennett 合作
IMDb評價很高分有7.6分
是個很好的開始
youtube上面有整部電影:P

Miklos 提到...

直覺是 Vincent Price 身材太突兀了

跟旁邊的人搭不起來

Miklos 提到...

Alec Ginnesse 的傳記裡直接提到 Vincent Price 是 homosexual 卻娶了老婆來掩飾

Miklos 提到...

2015 年去世的 Christopher Lee 也是演 B 級恐怖片的老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