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

俄宮艷使 -- 1939

1930 年代美國的國家政策是:對火藥味濃厚的歐洲採取中立的態度,不介入太多的歐洲事務,但是對拍攝 Greta Garbo 電影的米高梅公司卻不能這麼想,歐洲市場一直是瑞典籍 Greta Garbo (1905~1990) 票房的重要來源,回想一下她的幾部重要電影《魔女瑪塔》(Mata Hari)、《茶花女》(Camille)、《安娜卡列妮娜》(Anne Karenina)、《瓊宮恨史》(Queen Christina)、《大飯店》(Grand Hotel) 無一不是以歐洲為背景。

個性獨來獨往的 Garbo 不喜歡好萊塢式的社交生活,她依舊以瑞典人自居,日常生活盡量說瑞典話,不入美國籍,沒戲拍時她喜歡回到瑞典鄉下居住,忘掉所有和電影有關的人事物。到了 1938 年這樣的生活模式漸漸出現了危機,這年傳出 33 歲一年半沒拍片的 Garbo 和剛剛離婚的指揮家 Leopold Stokowski 走得很近,這年 3 月 Greta Garbo 抵達義大利羅馬和 Stokowski 會合,剛好遇上了 Hitler 入侵奧地利,身處軸心國重鎮羅馬的 Stokowski 和 Garbo 兩人親眼目睹身邊義大利黑衫軍的狂熱場面,應該可以推估未來幾年歐洲即將出現的演變了。

片商 MGM 公司嗅覺更是敏銳,想趁著戰爭前從 33 歲的 Greta Garbo 身上搖出最後一袋鈔票,《俄宮艷使》(Ninotchka) 便是在這樣背景下提出的方案,這部片打的賣點是「呈現不一樣的葛麗泰嘉寶」,因此找了擅長喜劇的德裔導演 Ernst Lubitsch 掌鏡,Lubitsch 再找來 Billy Wilder 等三人寫出劉別謙式幽默劇本,有聲電影剛問世時,MGM 曾經以 Garbo Talks 做為賣點,1930 年代 Garbo 大多被塑造成形象冷艷的冰霜美人,現在 Ernst Lubitsch 則以片中將會出現 Garbo Laughs 做為賣點。

電影劇本敘述 1930 年代俄國農業歉收財政吃緊,派遣特使三人前往巴黎拍賣沙皇時期沒收的貴族首飾,消息卻走漏被住在巴黎的首飾主人 -- 沙皇時代的女貴族 Swana 知道了,她要求法國政府扣押這批首飾,Swana 的小男友 Leon 更用計招待三名俄國官員,喝得爛醉後發出錯誤訊息的電報,俄國知情後派遣黨性堅強的 Ninotchka (Greta Garbo) 前往巴黎接替任務和 Swana 打官司,Swana 身邊的男人 Leon 卻漸漸的迷戀上在巴黎笑話不斷的女共產黨員 Ninotchka,但是時間一到,Ninotchka 任務完成,還是必須返回莫斯科留下了遺憾 .......

直到有一天,前述三人再次被授權前往伊斯坦堡,他們用詭技讓黨再次派 Ninotchka 前來稽核,讓她離開莫斯科。

最後的結局有點八股,不過劇情從不是 Lubitsch, Wilder 的主賣點,類似舞台劇主角魅力,以及幽默的對白才是這些 19 世紀老歐洲貴族的強項。

這部電影在 1939 年 9 月拍攝完成,剛好遇上希特勒入侵波蘭,MGM 公司趕著在 10 月首演,搶時間賣掉歐洲各地的版權,丹麥、瑞典、荷蘭在 1940 年 3 月上映,故事發生地點巴黎趕在 1940 年 4 月上映,兩個月後德軍攻下巴黎,給戰爭前的嘉寶迷最後一次躲進戲院裡逃避一下殘酷的現實,MGM 公司順利的在歐洲淪陷前賺到最後一筆 Greta Garbo 電影財。

德軍入侵西歐也代表 Greta Garbo 無法再返回瑞典渡假了,數年後 1950 年,息影後的 Greta Garbo 入了美國籍,然後老死在紐約這個都市的某一棟摩天樓豪宅裡。

2010年6月19日 星期六

Ronald Neame (1911~2010)


導演過經典災難片《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 的英國導演 Ronald Neame 以 99 歲高齡辭世。

Ronald Neane 出道甚早在 1930 年代在英國以電影攝影師起家,但是一直沒有機會轉任導演職。二次大戰年間英國大量電影專業人士避居美國,給了年輕一輩出頭的機會,Ronald Neame 1943 年以 One of our Aircraft is missing 一片特效攝影獲獎引起矚目。

二戰期間 Neame 也跟隨知名導演 David Lean 的助理,1940 年代在 David Lean 的《孤星淚》《相見恨晚》掛名製片助理。然後如所預期的在 1947 年才首次轉任導演。


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

談國片《絕命派對》

要嚴格檢討的話《絕命派對》缺點還很多,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看法,對我而言最大的缺點是「每個男演員的聲調都太類似太平順了」,扣除劇情的話,真的就像不值錢的偶像劇。

不過我給《絕命派對》不錯的評價,因為對我而言這部片已經創下很多國片第一了,談一下我對他的正面評價:

1。第一次看到國片可以拍得這麼暴力這麼血腥!

2。善用西方電影的陰影效應,盡量不用大燈,只論取景水準的話,後半段的舞會、老舊倉庫、私刑、化學實驗室、貨物電梯、中控室 ...... 等等這些場景,都很有西方驚悚片的味道

3。梗鋪得很好,前半段不合邏輯又不符現實的劇情留給觀眾去猜、去質疑、去迷惑,全片過了 3/4 整體輪廓才漸漸浮現

4。傳說中「社會頂級階層的奢華生活」很能引起興趣

這樣就值得給製作團隊鼓勵了,期待他們可以做出更精緻的作品。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Miklos Rozsa - a centenary celebration

2007 年 filmscore 大戶 Varèse Sarabande 發行了一套紀念 Miklos Rozsa (1907~1995) 百歲誕辰的紀念專輯,一套三片48 首作品幾乎囊括了 Miklos Rozsa 生前的所有知名配樂,可想而知必然優先選自 Varèse Sarabande 自家的作品,查了一下以 Elmer Bernstein 指揮 Utah Symphony, Numberg Symphony 的作品最多幾乎佔了一半,最著名的指標作品《賓漢》(Ben-Hur) 則是 Richard Muller-Lampertz 指揮 Hamburg Concert Orchestra 的作品。

內容還有《漢彌頓夫人》(The Hamilton Woman)、《詛咒》(The Strange Love of Martha Ivers)、《森林王子》(Jungle Book)、《鐵漢柔情》 (Tribute to a Bad Man)、《怒海爭鋒》(Plymouth Adventure)、《世界末日》(The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Devil)等比較少見的作品,但是內容毫不遜色令人驚艷,甚至還夾帶一首他 1984 年做的古典樂曲 New England Concerto。

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

From Russian With Love

這片 CD 從字面上翻譯起來是:來自俄羅斯的愛,算是冷戰時期 Ian Fleming / Terence Young / Sean Connery 合作的 007 情報片第二集,當年國內翻譯為《第七號情報員續集》(From Russia With Love),在 1963 年這類錄音採用 LP 發行,這片是 EMI 被日本人買下之後在 1996 年將原錄音重新以 CD 發行的版本,007 情報員的主題在第一集已經成型,配樂大師 John Barry 發揮的空間有限,這部電影留給後人最深刻的印象是 Lionel Bart (1930~1999) 作曲的同名主題曲。

這首招牌曲 From Russian With Love 由 Matt Monro (1930~1985) 主唱,英國籍的 Matt Monro 算是 1960 年代最紅的英文歌星之一,尤其深受亞洲歌迷歡迎,曾經到日本、香港、菲律賓演唱,歌聲和我們熟悉的 Andy Williams 非常接近,可惜的是他 1985 年就因癌症辭世,未跟上 80 年代開始的 CD 時代,因此他的知名度在台灣有限

2010年6月2日 星期三

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

當代雕塑大師露薏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五月卅一日因心臟病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寓所附近醫院逝世,享壽九十八歲。布爾喬亞以他的巨型雕塑聞名,情感強烈,觸及生育、性、忿怒、背叛、謀殺及死亡等議題,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名為《母親》(Maman)的九公尺高巨型金屬蜘蛛雕塑。 連結新聞 ....

我 2008 年拍的 Louise Bourgeois 作品 - 六本木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