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3日 星期五

革命叛徒 -- 1935

之前介紹過《日正當中》(High Noon) 這部電影用 85 分鐘的片長敘述 2 小時內發生的故事,可想見編劇工作非常具挑戰性,你只有發生在兩小時內的題材可以採用,又不能讓全片節奏冷下來,但是這部片做到了!

我能想到另一部節奏可以和《日正當中》比美的黑白片是 1935 年拍攝的《革命叛徒》(The Informer),先前一定要先了解他的時代背景,這部片是由愛爾蘭裔的名導 John Ford 持筒,敘述 1922 年愛爾蘭共和軍地下組織內部的故事,用 91 分鐘的片長談 8 個小時內發生的故事,不像《日正當中》是正如片名是發生在大白天的故事,《革命叛徒》發生背景卻是高緯度的 Dublin 晚上六點到深夜,全片無法借用任何一絲陽光,在黑白片時代這樣的背景促成 John Ford 每一個景都必須小心的處理光線問題,因此這片不但讓 John Ford 拿下第一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被 1940 年拍攝《大國民》的 Orson Welles 尊為學習範本。

二次大戰後黑色偵探片 (Film Noir) 浪潮崛起,大多數人認為 1941 年的《梟巢浴血戰》是 Film Noir 的祖先,我倒是感覺 1935 年的《革命叛徒》這部片的拍攝手法就已經稍顯 Film Noir 雛型了。

1919 年愛爾蘭共和軍(IRA) 發起武裝革命式的獨立運動,到了 1922 年時由於簽訂條約及英軍鎮壓稍有平息,IRA 改轉入地下活動,英軍除了繼續抓拿獨立份子之外更實行了宵禁等政策,《革命叛徒》原著作品就以這時的都柏林 (Dublin)為背景。

Gybo 立場雖偏向獨立但只能算一個半調子的地下份子,除了三餐不繼更有酗酒的習慣,無法達成女友 Katie 對他的期許。在一個老舊封閉的社區裡,鄰居對他的背景也不陌生。某日 Gybo 看到從小一起長大的 Frankie 被通緝懸賞 20 英鎊,Gybo 從剛開始毫不猶豫的撕毀傳單,接著卻因飢餓而意念動搖,最後他決定為了賞金去舉發 Frankie,他的舉發導致了 Frankie 因拒捕而身亡,剛開始有點自責的 Gybo 喝了幾杯酒之後完全忘記現實,微醺的窮光蛋開始大方的請客、給乞、資助路人等,甚至踏入不歡迎愛爾蘭人的英國俱樂部裡花錢當英雄,原來絕對不在嫌疑名單內的 Gybo 漸漸受到地下組織懷疑,IRA 找齊證人循著他花的每一分錢湊足 20 英鎊,在深夜召開地下法庭宣判 Gybo 罪狀。

在宣判之後一片肅殺聲,只有看著他長大的 Frankie 母親要求原諒他,受到驚嚇而酒醒的 Gybo 只能開始逃亡,最後仍難逃脫同儕制裁!

有趣的是《革命叛徒》最後一幕 Frankie 母親原諒 Gybo 的片段被刻意引用在前幾年以愛爾蘭移民黑道故事為背景的《神鬼無間》(The Departed) 裡面,Jack Nicholson 家裡電視播的正是這一段,巧合的是 Jack Nicholson 飾演的愛爾蘭老大就叫做 Frankie!

這樣的劇情非常簡單,在那個講究明星的年代《革命叛徒》全片沒有大明星加持,卻能拿下多座金像獎在史上留名,我認為比大部分黑白片受到好評的兩大原因,一是男主角 Victor McLaglen (1886~1959) 無懈可擊的演技把 Gybo 演得入木三分,那一年他也打敗 Clark Gable 等眾多名星拿下 Oscar 最佳男主角,其次是 John Ford 過人的導演功力,除了前述的光線之外,整體風格類似他 1940 年拍的《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反倒是後來他拍的西部片常常必須考慮第一男主角的光環,敘事沒有辦法像這兩部作品那麼細膩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