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The Queen of the Hollywood Extras

我想過一個問題,近幾年我靠著 DVD 價格日漸低廉收集了近 400 部電影,誰在最多部電影裡出現?事先我懷疑的候選人有 Gino Corrado, Harry Cording 等人,算來算去各只有 12 部,今天終於得到答案了,數量是 29 32 部!得主是號稱 "The Queen of the Hollywood Extras" 的 Bess Flowers (1898~1984),女子組遙遙領先第二名 Elizabeth Taylor 的 14 部,我查了一下字典這裡的 Extra 也可作「臨時演員」的意思,她從 1923 到 1965 年間演過 700 多部電影,她在 95% 的片中都沒有名字,IMDb 上寫的是 Party Guest, Dinner Guest, Nurse, Woman at airport, Bit Role .......。

在我手上的 32 部裡,她從 1934 年的《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 首次出現,當時 36 歲的 Bess Flowers 飾演 Clark Gable 主管的秘書,有一幕是當 Clark Gable 以為喜事將近時,Clark 拜訪主管完畢後擁抱了 Bess Flowers 一下!

當時可以看出 Bess Flowers 相當瘦高,IMDb 上面的資料是 173 cm。

(Right) Bess Flowers

Bess Flowers 能獲得這麼多的演出機會原因之一是她嫁對人!她兩任丈夫分別是 Cecil DeMille 的助理導演以及 Columbia Pictures 的總裁,Bess 另外參與演出的名片還有《富貴浮雲》、《雙重保險》、《美人計》、《彗星美人》、《戲王之王》、《萬花嬉春》、《電話謀殺案》、《後窗》、《迷魂記》、《捉賊記》、《紐倫堡大審》、直到 1962 年的《諜影迷魂》等,從名單可以發現希區考克大導演還蠻喜歡用她。

Bess Flowers 辭世多年後,她的演出也吸引了一些深入的研究

她晚年接受訪問時,回答很有哲理

“I've made a very good living,” she said several years after she had retired, “and have certainly had some of the best life has to offer.” No bitterness, no jealousy, just happy to be part of this history.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百視達尋寶

這幾年在採購部門當上了心得,每次購買行為就想聯想到「哪裡有低估的商品?」,當然,購買之前記得把交通成本算進去。

百視達算是一家完完全全以市場為導向的連鎖店,產品的定價就隨著主流年輕影迷的需求變動造成院線片的定價被高估,也就是說冷門電影的定價被低估,你絕對可以在百視達「撿」到被低估的商品,愈了解電影史我愈推崇歐洲電影,然而國內影迷對歐洲電影欠缺了解,也就是經濟學說的「資訊不對稱」,造成歐洲電影成為百視達裡價格最被低估的一群,因為欠缺租片市場,市場導向的百視達只好定價售出。週日我趁租《梅蘭芳》一片時,順勢以 199 元就買下了三片正版非山寨歐洲電影,分別是英國影帝 Peter O'Toole 擔綱的《維納斯》(Venus)、入圍 2006 坎城影展的法國片《琴謎變奏曲》(La Tourneusede Pages),以及 2004 入圍奧斯卡最佳外片的《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

這兩天下來發現《梅蘭芳》令我失望,中國拍的電影擅用既有資源,製作、攝影、佈景甚至用色都比香港片和台灣片好,缺點就是編劇差,劇情總是不流暢,其次黎明飾演的梅蘭芳看起來就是演員演戲唸台詞而已!倒是荷蘭片《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 實在值回票價,兩個二戰前夕出生的雙胞胎姐妹的一生就差在那幾個「意外」,父親去世後,德國雙胞胎姐妹一個被荷蘭基督教姨丈帶走一個被德國天主教叔叔抓去,兩邊互相仇視警戒,一個荷蘭人一個德國人,一個學音樂當公主一個養豬不能上學還遭虐待無法生育,一個驕縱一個認命,一個厭惡納粹一個當女傭服侍納粹,一個變成猶太寡婦一個成了德軍寡婦,公主離開餐廳忘了帶包包,猶太未婚夫回去拿卻被德軍送到奧斯維茲集中營,德軍逃過戰爭卻因摘蘋果被美軍打死,猶太寡婦恨德軍寡婦,兩人下半生成了不說話的仇人!看完不動容者幾稀。此外荷蘭作曲家 Fons Merkies 寫的配樂值得跑步去買,列為下次採購名單。

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Fellini + Rota

最近一年趁著出國機會買了兩片在國內算冷門的配樂,兩片的主題都是 Fellini + Rota,白話來說就是「Nino Rota 幫 Federico Fellini 電影寫的配樂」,過去對 Nino Rota (1911~1979) 的第一印象就是《教父》、《殉情記》這兩部電影的配樂,這兩部作品雖然經典,那畢竟是義大利籍的 Nino Rota 晚年為英文電影煮的兩碟小菜,天才型的 Nino Rota 早在二次大戰前的 1933 年就開始作曲,他的作曲天份絕大多數還是貢獻給了義大利電影,前不久提到的戰後「新現實主義」(現在說法或許可稱為山寨電影)《羅馬不設防城市》也是由 Nino Rota 作曲,進入歐美電影事業的黃金期 1950 年代之後,多產的 Nino Rota 一年大約可以幫八部電影配樂,之前提過 Federico Fellini 是一個少產的導演,他的自傳 Fellini on Fellini 一書裡提到 Nino Rota 總是能意會他想像的情境,準確的可以把 Fellini 腦海裡想像的作品用鋼琴彈出來,因此他一生 24 部作品裡有 19 部由 Nino Rota 負責配樂。Nino Rota 的女兒 Nina Rota 回憶:Fellini 和她父親坐在鋼琴邊兩人一面交談,不善音樂的 Fellini 形容解說,Nino Rota 總是能把他的要求彈出來,甚至 Nino Rota 有時接到 Fellini 的電話,費導演在那端表達,這端也能把主題彈出來。

這張是以配樂見長的 SILVA 公司很前瞻性的作品,SILVA 在 1993 年就進入剛解體的東歐,僱用東歐高水準的樂團灌錄唱片,此專案創新性不遜於 70 年代美國 Reader's Digest 的計畫,這片是 SILVA 找上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灌錄的 Fellini 電影配樂集。內容 13 首從 1953 年的《白酋長》到 1979 年的《樂隊排演》 (Prova D'orchestra),這裡面我還是比較喜歡他們 50 年代的純義大利風作品,我看過早期的《白酋長》、《大路》、《浪蕩子》、《騙子》(Il Bidone)、《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等片,配樂也比較偏好這幾首,後期的 Fellini 作品抽象,Rota 搭配的音樂主題也漸漸模糊,失去明朗的南歐義大利風格,話說 50 年代初的經費有限,主題音樂大多仍由弦樂演奏,為了配合對白演奏相當薄弱,這張 CD 將這幾首主題改編為管弦樂演奏版,這時才發現專心劇情時未留神的背景音樂竟然每首都那麼耐聽!

不過 1993 年之後灌錄這張 CD 的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似乎從電影配樂領域消失,與 SILVA 公司的合作任務由近年出片頻繁的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接替,這個樂團創立於 1947 年又名 Filmový symfonický orchestra (FISYO, The Film Symphony Orchestra),從創立開始就是一個國營背景,專門為電視、電影、廣播需求而存在的樂團,因此他的風格較為自由,較為爵士風格,然而 Czech Symphony Orchestra 可是基本功夫紮紮實實的古典樂團,聽到第一曲感受就和 SILVA / 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其他 CD 完全不同。



2009年4月2日 星期四

Betsy Blair (1923~2009)

40 年代遭受麥卡錫主義迫害的女星 Besty Blair病逝年 86 歲,這張是她 1948 年在《毒龍潭》(The Snake Pit) 裡的劇照,名片《毒龍潭》敘述女子精神病院的故事,第一女主角是 Olivia de Havilland,當時年輕高大的 Besty Blair 演一個有暴力傾向的女病患,全片只有一句對白,她明亮的外型在「精神病患」中顯得很不搭調。

百老匯舞者出身的 Besty,1941 年 18 歲就嫁給舞王 Gene Kelly,等到 1947 年才有機會參與電影,前途看似一片光明,卻在 1948 年被右派麥卡錫主義者指為共產黨徒,列入 Blacklist 原本看好的前途從此黯淡無光,只有在1955 年在 Gene Kelly 要脅 MGM 主管讓 Besty Blair 演出,Besty 演完代表作《馬蒂》(Marty) 後即遠離美國避居歐洲,從此終老在倫敦。


2009年4月1日 星期三

Maurice Jarre (1924~2009)


世界級的配樂大師 Maurice Jarre 辭世,法國籍的 Maurice Jarre 從 1962 年受英國人之託為戰爭片《最長的一日》配樂,從此跨入英語電影領域,留下無數的鉅作,像他成名作品《阿拉伯的勞倫斯》以及《齊瓦哥醫生》、《雷恩的女兒》、《印度之旅》、《證人》等。點播兩首我最喜歡的作品向 Maurice Jarre 致敬,一首他的成名作,氣勢最磅薄的 Lawrence of Arabia Overture 和風格迥異知名度卻毫不遜色用俄羅斯三絃琴 Balalaika 演奏的 Doctor Zhivago。電影背景從阿拉伯沙漠到西伯利亞,Maurice Jarre 的天份卻毫不受限。點播他指揮的 Lawrence of Arabia 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