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Lost Horizon

失去的地平線》(Lost Horizon) 是英國小說家 James Hilton 1937 年的作品,1937 年整個歐洲對極右的德國法西斯主義崛起充滿了焦慮,此時英國由鴿派採取忍讓政策,然而具有一次大戰經驗的老英國人內心卻焦躁不安,採取這部小說敘述一群英國人從中國城市 Baskul 因戰火接近被迫遷離,逃亡途中飛機共產黨遭劫持迫降在西藏,意外到了一個完全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 -- 香格里拉 (Shangri-La) .....

這群旅客裡面有仕途看好的外交官,剛發現化石正等著在學術界出名的考古學家,家財萬貫的企業家,感情不順的熟女等等,有人願意留下,有人卻念念不忘繁華世界的生活,接下來他們怎麼調適這裡與世無爭沒有欲望的生活?

1937 年適逢歐洲納粹勢力高漲,一般人潛意識裡常有避戰的意念出現。這部小說同一年就由大師 Frank Capra 改編為電影,配樂由 Dimitri Tiomkin 擔任。

Lost Horizon 最有名的版本是 1973 年讀者文摘 (Readers' Digest) 發行 Classic Film Scores 系列時重新錄音的版本,由 Charles Gerhardt / 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演奏,大師 K.E. Wilkinson 錄音,當時是以黑膠唱片發行,1989 年以 CD 重新發行,可惜的是當時台灣電影原聲帶的喜好者尚未成風潮,唱片業就算要進口也以同系列在台知名度較高的 Gone With The Wind, Casablanca 為優先,16 年後的今天不論在國內或是找美國郵購都不易尋獲了。(後記:完整 CD 版已在 2010 年 10 月重新發行)

目前市面上 Lost Horizon 的 soundtrack 版本很多不易分辨,像我買的這一片不是上述的「天碟」,而是 1937 年由另一位配樂大師 Max Steiner 指揮最原始的版本,在 1999 年處理過後重新發行,錄音效果實在不佳,內容有 20 tracks,除了 Tiomkin 因應電影需要,作出配合驚險和與世無爭的音樂之外,還有 bonus -- 片中曾經出現的兒童合唱曲 -- Brahms 的「搖籃曲」。

Max Steiner edition

提到這部電影,不禁想起數年前曾經在法雅客(FNAC)環亞店看到另一種版本的封面,售價竟是要命的 1390 元,經過查證後那片(封面見左方)內容和我的一樣是 Max Steiner 指揮的版本,不知道後來哪位仁兄買走了。

還有一個版本是 1950 年代由 Dimitri Tiomkin 自己指揮的版本。

另外還有一個容易混淆的 Lost Horizon 原聲帶則是 1973 年這部電影重拍的版本,部分劇本不同於 1937 年版,記得多年前電視上播過,路線類似音樂電影,印象最深的是那位以《殉情記》裡飾演 Juliet 走紅的阿根廷籍絕世美女 Olivia Hussey,這部片由作《皇家夜總會》的 Burt Bacharach 作曲,內容以歌曲為主和 1937 年版本大不相同。

1973 edition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Music From Hollywood Live Recording

1940~50 年代稱得上是美國國力的黃金年代(Golden Age),相較於戰後的歐洲和亞洲,美國吸引全球人材的投靠,擁有最多的資源,最高經濟成長率,吃全世界小孩稱羨的巧克力,開 4000 cc 的福特轎車,住獨棟透天別墅。

相較起來 Hollywood 電影工業的黃金時期定義是: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which lasted from the end of the silent era in American cinema in the late 1920s to the early 1960s,

Hollywood 用的男明星身高至少要 6 呎,要當女星則面貌、身材、氣質、運氣缺一不可,加上電影 Cinema Scope 寬銀幕技術的突破,在 1950 年代這種環境下的美國總是拍出最不缺資金的電影,我常想起一個對比就是 Fellini 的《大路》(La Strada) 故事背景是一個兩人的雜耍馬戲團,同一年美國的《戲王之王》卻是要靠火車作移動的上百人超大型馬戲團。

1963 年正值低製作成本的電視影響勢力轉強,雖然黑白的電視品質遠不如彩色的鉅觀電影,觀眾認為可以從家裡免費看到明星何必上電影院?《埃及豔后》(Cleopatra) 創下史上最大賠錢金額,電影工業面臨危機,眾電影公司仍在想盡辦法抵抗潮流,渾然不曉得後人定義的 Golden Age 即將步入尾聲。

1963 年 9 月 25 日在 Hollywood 有一場現場音樂會,由 Hollywood Bowl Symphony Orchestra 演奏 1950 年代的經典電影配樂,現在回顧有如一場告別 Golden Age 的夕陽音樂會,Alfred Newman, Miklos Rozsa, Bernard Herrmann, Dimitri Tiomkin 等大師都出席這場盛會,並上台指揮自己的作品,較年輕的 David Raskin 則擔任司儀,演出曲目包括:

西部開拓史》 (How The West Was Won) Alfred Newman 

《日正當中》(High Noon) Dimitri Tiomkin

《邊城英烈傳》(The Alamo) Dimitri Tiomkin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Bernard Herrmann

《雪山盟》(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Bernard Herrmann

《埃及豔后》(Cleopatra) Alex North

賓漢》(Ben-Hur) Miklos Rozsa

《野宴》(Picnic) Alex North

《出埃及記》(Exodus) Ernest Gold

《郎心如鐵》(A Place In The Sun) Franz Waxman

《環遊世界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Victor Young

《蘿拉》(Laura) David Raskin ...........etc

聽完這些華麗的音樂,眼前總是浮現 30~50 年代黑白電影裡的滿是俊男、美女、貴婦、紳士的酒宴,永遠不匱乏的藏酒和雪茄,而年近黃昏的主角們坐在台下,焦慮的等待一個混沌不明時代的來臨。

後記 : 發現演奏團體把這場 Live Recording 分段放上 YouTube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 年有一部法國電影在國內引起限制級尺寸的爭議,這片叫做《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片中有一段一對男女做愛結束之後,正面全裸,牽著手邊走邊聊天的畫面延續至少 5 分鐘 (當時噴霧處理),這部歐洲藝術電影前半段讓人哈欠連連,後半段以及最後的結局卻讓全場嚇得 .....

有人想吐,有人不敢看,有人噁心得說不出話來。。。。

這部片敘述一個有個飽受黑道丈夫 (長得有點像 Pavarotti) 虐待的女子,他的丈夫有個偏好就是尋找美食,大多數時間都泡在餐廳裡,餐廳裡的王牌廚師 (長得像 Zubin Mehta) 成為他丈夫唯一信服的人,某次她有機會在餐廳和一位風度翩翩的書商眉來眼去之後,兩人相約激情一番,接著,她不畏黑道綿密的組織,大膽的離家出走和書商一起私奔,那位身材肥胖、偏好美食、有點戀童癖又有點虐待狂的黑道惡丈夫誓言要抓回老婆,然後把那個教授「吃掉」!果然,他仗著黑道綿密的眼線抓到書商,而且毫不留情的馬上把他處死!這位剛逃離地獄獲得真愛的女子痛心之餘誓言要報仇。

因此她約丈夫在餐廳見面要送他「一件禮物」,結果 … 女子打開大鍋蓋,竟然是 … …… 她把書商屍體做成一道類似烤乳豬的菜!..... 要丈夫遵守諾言把教授「吃掉」!這個只敢嗆聲的惡人當場傻眼,遲遲不敢動手 … 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女子槍殺了!配樂由以 The Piano 聞名 Michael Nyman 操刀,建議要看過電影才能體會 CD 裡有點變態又不協調的旋律以及小男童歌聲。

2007年1月9日 星期二

Ghost

《第六感生死戀》(Ghost) 是一部低成本製作卻在全球票房大獲成功的片,配樂方面卻找來曾經為《阿拉伯的勞倫斯》,《齊瓦哥醫生》等名片譜曲的大師 Maurice Jarre,Maurice Jarre 或許比較擅長大場面的名片,或許是年紀大了,或許這部只是發生在紐約波多黎各區裡的小成本電影,場景不是公寓就是地鐵,調性和他不合,實在聽不出 Jarre 的味道 .....

看過這部片的觀眾應該不記得有什麼感人肺腑的音樂片段,但是一定記得那首每一片情歌大全必定收集的 Unchained Melody,然而這首歌也不是 Maurice Jarre 的作品,而是另一位配樂大師 Alex North 在 1983 年為另一部電影 Baby It's You 做的老歌,遺憾的是 ~ North 的功勞現今卻沒有幾個人知道。

2007年1月4日 星期四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是大導演 David Lean 1957 年拿下金像獎最佳影片的作品,這部作品深度的解析了東西文化的差別,劇情敘述二次大戰年間,日軍強迫英軍俘虜從事勞動工作,為日軍建築鐵路橋樑 -「桂河大橋」的故事。

在西方的價值觀裡,軍官是類似中世紀騎士的行業,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任務就是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在西方如果軍隊被敵人殲滅 1/3,軍官就可以向敵方投降,根據日內瓦公約敵方是不得屠殺或奴役投降我方士兵的,只要能夠撐到戰後,這樣的軍官回到祖國他依然是英雄。

但是在東方,觀念是要為祖國戰到最後一兵一卒,在士可殺不可辱的觀念下,被俘虜是極為可恥的事情,當這兩種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就是《桂河大橋》這部電影所要陳述的故事了.....

前面在《阿拉伯的勞倫斯》時曾經提過 David Lean 的最佳拍檔是 Maurice Jarre,但是 1950 年代 Jarre 尚未崛起,這部電影當年由英國音樂家 Sir Malcolm Arnold (1921~2006) 擔綱,Arnold 當時在英國算是相當多產的作家,只是在我們這個以美國電影為主的環境裡知名度不高。

這部電影的配樂嚴格說來乏善可陳,算是「一個主題貫穿全場」的類型,這首的知名度卻不容小歔,那就是那首行軍時吹的口哨曲,其實自己可以試試看,踏步時吹口哨是完全不符呼吸節奏的,那為什麼會有這首口哨曲呢?

原因在這原是一首叫做 Colonel Boogie March 的軍樂進行曲,原曲由 Frederick Joseph Ricketts (1881-1945) 創作於 1914 年,但是電影上映前使用版權卻遲遲無法敲定, Arnold 想出來的權宜之計就是稍稍改編後改用吹口哨來代替原曲,想不到卻大受歡迎流傳至今。